國立歷史博物館官網首頁

紅衣變白紗

華人傳統婚禮多半以紅色系佈置來象徵喜氣,尤其大紅的鳳冠霞帔更是新婦華貴喜氣的展現。鳳冠霞帔原為古時后妃才能使用的冠飾,直到明清時期才普遍成為新娘禮服表徵,而清朝治臺期間臺灣結婚禮服也依循此傳統。

日本殖民時期,女性的紅色結婚禮服,逐漸被民間傳統忌諱的白色所取代。1920年代,臺灣的寫真館(今照相館)蓬勃發展,民眾照相留念的需求大增,留下不少婚紗照,從中可看到許多西式或中西混合的新娘禮服。不過,因白紗顏色容易挑戰長輩禁忌,1930年代初期粉紅色新娘禮服也一度蔚為流行。

長袍變禮服

清廷統治時代,平民新郎多著「青衣青褲」(即漢式藍色衣褲),大戶人家新郎則穿傳統長袍馬褂。1910年代以後,西服日漸普遍,開始影響新郎禮服形式。

日本殖民時期,常見的男士西式禮服有兩種,一是日間禮服(讀音近「摩令古」,源自「morning coat」並以「morning」簡稱),另一種是燕尾服;兩者形式相近,不過細部上,日間禮服的下襬斜切以露出腰間,燕尾服則在腰部切利角,且背後尾部裁成燕尾狀。此外,1920年代尚有新郎穿西式「福鏤庫」(讀音來自「frock coat」),其形式為雙排扣、長度及膝,似現今的大衣。

餐廳辦桌趣

江山樓和蓬萊閣是日本殖民時期臺北有名的酒樓餐廳,不僅吸引政商名流雅士聚集,也是高級婚宴場。江山樓建於1917年,樓高四層,在當時十分氣派宏偉;蓬萊閣則建於1927年,雖比江山樓晚建成,但空間較大。

日本殖民時期的婚宴菜單品項與今日相似,惟會特別註記「半席」和「全席」字樣。另外,當時辦理婚宴的室內場所還有西式的鐵道旅館及喫茶店(似今咖啡廳)。鐵道旅館號稱臺灣唯一洋式飯店,其婚宴菜單可吃到冷盤、三明治、冰淇淋等洋食,因收費按人頭計,比江山樓、蓬萊閣昂貴許多。而喫茶店不但可以喝咖啡,同時是餐廳,亦可舉辦小型婚宴。

西式婚禮真稀奇

1871年底,加拿大牧師馬偕抵達臺灣,隔年以淡水作為宣教基地。1873年3月,他在臺北五股成立教會,於是,第一次由牧師主持的西方基督教式婚禮便在五股舉行。

馬偕在臺留下的文字紀錄《臺灣六記》指出,新娘坐著轎子前往新郎家,後面有扛嫁妝行列,行進間邊施放鞭炮,十分熱鬧,待新郎新娘進入屋內後,基督教婚禮才正式開始。又記錄「新娘以一位女教友為儐相,新郎則由一位本地牧師扶著。我給他們作證婚人……」,之後由馬偕說明結婚意義、期勉遵守一夫一妻制,接著新人互相宣誓完成儀式。特別的是,這場西式婚禮舉行前在早期臺灣人眼中充滿無限想像,例如謠傳牧師要和新娘親嘴、牧師會挖掉新娘雙眼等等光怪陸離的流言。

「文明婚禮」去舊習

1905年曾有報紙討論臺灣風俗,認為嫁女兒爭相求聘金,希望能改革以達到「文明之景象」。至1910年代後,陸續有報紙為改變傳統的婚禮冠上「文明」頭銜。

1911年受新式教育的新娘─淡水儒紳雷俊臣之女雷幌,報紙形容她「貌雖中姿。而品學極優」,新郎李奎璧則為總督府國語學校高材生,兩人結婚「其行聘且不較聘儀之多寡。除去舊慣」為「文明良匹」。至1915年在臺北,受新式教育的廖坎和陳阿娟結婚,婚禮中以乘車代替花轎,即被報導為一場「文明婚禮」;同一天,臺南醫生翁俊明結婚,典禮非採傳統儀式,司儀更由臺灣通史著者連雅堂擔任,被報導為「第一次的文明結婚禮」。

「自動車」來迎親

臺灣在1912年底進口第一部汽車,1914年在臺北開始有租車生意,車行擁有的數量為5部,而當時全臺的汽車數量不過7、8部。目前可知第一場使用汽車迎親的婚禮,為1915年結婚的新郎廖坎與新娘陳阿娟。

1917年結婚的景美地方秀才高銘鴻,也以汽車迎娶女教師新娘,據其家人轉述地方耆老的回憶,當年婚禮盛況在景美鎮上轟動一時,大批鄉民「跟在迎親的小轎車後拍手歡笑」。1920年代後,汽車取代花轎的迎親狀況愈來愈普遍,例如1926年元月,以採礦致富的基隆顏家,為了長子顏欽賢的婚禮,用了6部汽車,從基隆赴士林迎娶;又1930年6月,臺中望族霧峰林家三子林雲龍,則動用了24部汽車前往迎娶新娘。

官方立案婚介所

古婚俗中,男女雙方從認識到結婚,媒人扮演重要角色。媒妁婚制在周代已大致確立,古代有政府設置的官職(官媒)與民間的職業媒人(私媒)兩大類。至於臺灣在日本殖民時期,民間媒人很多,但官方許可立案的第一間婚姻介紹所就屬「天母教御柱會」,是由日本人中治稔郎設立。

中治稔郎於1900年代來臺,曾任郵局公務員,1925年中治退職後,於臺北永樂町(今迪化街一帶)創立「天母教」。之後教會又遷往元園町(今成都路附近),不久,為蓋「天母教大本殿」最後來到士林街三角埔(今中山北路一帶,故有一說此為「天母」地名的由來)。而天母教在元園町時期,中治教主有感於在臺日人結婚率低靡,便於1927年設立「御柱會」,開辦婚姻介紹所,藉此促進臺日融合。依資料顯示,開辦初期,求婚者女多於男,臺日籍皆有,他們不只來自臺北,也有遠從新竹、高雄慕名而來的。

(本單元資料主要參考《囍事臺灣》、《臺灣幸福百事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