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立歷史博物館官網首頁

「喜」,樂也,在造字方法的「六書」中,屬於「會意」字,源自象形字「 (音同「住」)和「口」的組合。依《說文解字. 部》的解釋:「 ,陳樂立而上見也」,「 」是樂器鼓豎立起來的樣子,表示有喜慶的事要奏樂,加上「口」代表人聽到鼓樂開口笑,故「喜」有鳴鼓作樂、慶賀喜事、皆大歡喜的意思。

囍字圖樣

「囍」字讀作雙喜,有時也寫成「雙禧」。「喜」字轉變成為「囍」,最廣為人知的傳說與北宋宰相王安石雙喜臨門的故事有關。相傳王安石於趕考途中,元宵節路過馬家莊,見到馬員外家高懸走馬燈,燈下出一招親上聯,王安石一時吟畢,便續赴京趕考,怎知會考時,主考官以對聯考王安石,他立刻想起馬員外的上聯,便以此聯句成對,讓考官印象深刻。

之後,王安石來到馬員外家,再以會考之上聯揮筆作對,馬員外甚為欣喜,便將女兒許配他。成親之日,王安石接到金榜題名喜訊,因逢兩大喜事、好事成雙,即喜上加喜、雙喜臨門,就寫了「囍」字於門上,從此「囍」便在民間流傳開來。上述囍字故事畢竟是傳說,有各種不同主角版本,也和史料多有出入,若從文獻探究,則在歷代書法碑帖和史書記載中,似仍未見「囍」字的確切起源說明,不過,我們從諸多建築、器物、織品等裝飾紋樣,可看出「喜」或「囍」,已由表意文字轉化為一種吉祥紋樣圖像,作為日常或婚嫁喜慶之用。